美国1997年出现了一次全天熔断,熔断点在23%,咱们抄人家,还是想为股市考虑熔断点到7%就全熔断了。
世界金融史上出现的主要国际货币先后有英镑(1.4927,0.0053,0.36%)、美元、日元和欧元等。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自2010年以来就按照风险可控、稳步有序的原则,开展了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个案试点。
第三,要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客观上看,这种因为金融危机动荡和主要储备货币的波动带来的人民币的需求,直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也使得国际金融危机反而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难得的时间窗口。在岸市场开放与离岸市场培育相互推动,促进境内外人民币市场协调发展。只有约1/3的资本项目,如对直接跨境证券投资、衍生品交易、短期外债等,仍存在有限试点、规模控制乃至完全限制等较为严格的管制。目前,人民币仅仅被个别国家接受为储备货币,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还很低。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美元、欧元(1.0954,0.0041,0.38%)、日元(120.314,-0.631,-0.52%)等国际货币比较,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比如,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窗口是阶段性的。从主要国际货币走过的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的区域扩展顺序看,人民币下一步的使用地域范围会继续拓展。这一方面要求境内金融市场层次体系较为健全,要有丰富的人民币产品种类、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和稳定安全的运行机制,这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等紧密结合。
到目前为止,中国官方并没有为人民币国际化设置明确的时间表,这体现出中国的决策者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务实态度和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稳步推进的战略。2011年全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ODI)结算201.5亿元,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结算907.2亿元。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相结合,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在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稳健发展,人民币维持稳定升值的强势地位,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和需求明显上升。
2011年1月和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公布一系列管理办法,规定获准的境内企业可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境外的企业和个人也可按规定使用人民币来华开展直接投资。中国也应该以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为基础,在金融体系完善和开放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融资结算中的跨境使用。
世界金融史上出现的主要国际货币先后有英镑(1.4927,0.0053,0.36%)、美元、日元和欧元等。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自2010年以来就按照风险可控、稳步有序的原则,开展了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个案试点。第三,要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客观上看,这种因为金融危机动荡和主要储备货币的波动带来的人民币的需求,直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也使得国际金融危机反而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难得的时间窗口。
在岸市场开放与离岸市场培育相互推动,促进境内外人民币市场协调发展。只有约1/3的资本项目,如对直接跨境证券投资、衍生品交易、短期外债等,仍存在有限试点、规模控制乃至完全限制等较为严格的管制。目前,人民币仅仅被个别国家接受为储备货币,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还很低。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美元、欧元(1.0954,0.0041,0.38%)、日元(120.314,-0.631,-0.52%)等国际货币比较,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比如,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窗口是阶段性的。
从主要国际货币走过的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的区域扩展顺序看,人民币下一步的使用地域范围会继续拓展。当境外市场上的人民币存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投资回流境内市场的需求,因而要建立顺畅的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渠道。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应该是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而逐步推进的过程,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开放进程的自然产物。国际贸易或国际项目的银行信贷也基本放开。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发展的路径,首先应该以逐步满足市场需求为基础,稳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最后才是全球化,也就是成为全球各国普遍认可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国际金融机构广泛用于计价交易,并成为全球外汇储备中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由此可见,人民币全球化还需要较长时间。为了促进中国外贸企业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中国于2009年7月开始,在上海等5个城市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首批试点企业365家,2011年8月试点扩大至全国,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受地域限制,业务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并逐步扩展至部分资本项目,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合力推动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不断加速增长。衡量国际货币地位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其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未来资本项目开放应与各项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开展相结合,两者必然会呈现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的格局。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过程中,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境外人民币存量最大、业务开展最为齐全、产品创新最为活跃的市场。
但资本项目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等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之后再开始推行人民币国际化。2008年12月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加大了货币合作,到今年1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已与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阿根廷、阿联酋等15个央行或货币当局,共计签署了13362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
其次,要加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培育。人民币已与多种外币建立了市场化的汇率兑换机制,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接纳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比如韩国、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等。
通过签署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可通过官方渠道进入这些经济体的金融体系,促进人民币结算和流通效率的提高。然后是区域化,即人民币在中国地缘附近区域的国家和地区中,更有效率地运用于国际贸易、跨境投融资结算等,乃至被接纳为外汇储备货币,逐步成为特定区域内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
此外,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和国际金融治理中更受关注。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和现状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国相应采取了一系列配合措施,以积极稳妥的方式不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初见成效。这些都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为将人民币逐步创造条件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奠定了基础。这要求有相应的有效率、有深度的金融市场作为载体,不仅境内的人民币市场要相当成熟和开放,而且境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也要有充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境内外市场之间要有通畅的人民币双向流通渠道,使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持有者能够有效率地进行人民币的跨境兑换和投资交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在中国经济总量迅速上升的同时,国际市场对人民币(6.4764,0,0.00%)的市场需求也相应上升,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主要国际货币波动显著加大,国际经济治理格局出现变化,直接扩大了对人民币的需求。国际市场对一种货币的认可,其实质是对该国经济发展前景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信心为基础的。
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业务不断突破。首先,要不断完善和开放境内本土金融市场。
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分步推进,使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与境内外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的需求相匹配,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建设的进程相平衡,与防范国际资本流动冲击的监管要求相适应,把握好开放的力度和进度,使资本项目开放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驱动力。但在没有中资企业参与的国际贸易结算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仍相当低。
中国还参与了特别提款权(SDR)自愿协议交易,帮助IMF成员国、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及时获得可兑换货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涉及面广泛,需要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清晰的时间表。目前,继续扩大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规模和比例仍有很大空间。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是继续完善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结算货币。
可以说人民币已经基本完成了周边化,正处于区域化的起步阶段,但离成为能和美元、欧元等相比肩的全球化国际货币还有非常大的差距。目前看来,香港与大陆紧密的经贸联系使其成为境外人民币最主要的集散地,同时香港作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有着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良好硬件和软件条件,而且中国中央政府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明确支持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
目前,人民币在中国周边的东盟成员国、中亚各国、蒙古和俄罗斯等国均广泛流通和使用,与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80个,而且中国香港地区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初具规模。未来人民币只有在国际贸易结算和国际金融市场交易中广泛使用,且币值相对稳定、兑换相对自由,才可能会被更多国家广泛接纳为外汇储备货币,最终成为国际外汇储备中的重要构成,从目前人民币的功能看,这应当说是相当长期的目标之一。
人民币的边贸结算最初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行为,在中国与越南、蒙古、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签署本币结算协议后得到了强化和加速。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和投资回流渠道有限等等。
留言0